返回
顶部
【融资担保普惠金融典型案例】(七):电子投标保函——数字化非融资担保创新产品
  • 发布时间:2024-04-11 13:50:46
  • 来源: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
  • 作者:来源:重庆三峡融资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阅读量:
2023年,21世纪金融研究院联合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等单位,开展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现将相关入围案例分享给大家,为行业机构提供有益借鉴。



编者按:

2023年是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来,融资担保行业充分发挥增信分险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发展,成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21世纪金融研究院联合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等单位,开展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现将相关入围案例分享给大家,为行业机构提供有益借鉴。

电子投标保函——数字化非融资担保创新产品

【案例类别】产品与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创新

【案例概述】

重庆三峡融资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三峡担保集团)推出的电子投标保函,是指担保公司作为保证人,根据投标人(被保证人)的申请,按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要求的格式以电子形式线上申请审批开具的用以代替投标保证金的电子保函,当被保证人不履行招标文件的相关义务,保函受益人提出索赔要求时,保证人按保函金额、保函期限内代为履行赔付的一种担保业务。相比传统的现金保证金及纸质保函,电子投标保函以“金融+科技”为支撑,促进改善重庆市场区域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招投标效率。

【案例背景】

相较于传统的融资担保,非融资性担保主要是履约担保、诉讼担保等创新金融产品越来越深人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子投标保函作为减少中小微实体企业保证金占用资金流运转的有效数字化解决方案,受到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客户肯定。

【主要做法】

相比传统的现金保证金及纸质保函,电子投标保函以“金融+科技”为支撑,促进改善重庆市场区域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招投标效率。具体来看,电子投标保函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一是缓解小微民营企业资金压力,优化营商环境。保证金制度一直备受业界诟病。在传统的投标活动中,投标方需要以现金的方式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以工程建设项目为例,投标保证金一般不得超过投标总价的2%。保证金需要等招投标活动完结后才能退回,资金占用时间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导致大量资金被占用,且周期较长、负担重,严重阻碍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而且保证金被挪用等违规违法案例也屡屡发生。通过该产品,企业凭借自身信用获得审批,由担保公司开具保函,替代原本需由企业缴纳的招投标保证金,极大地缓解了投标人的资金占用和成本压力,将大量的工程投标保证金全部释放,为市场注人可观的资金活力。

二是全线上高效操作,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与保证金制度相比,纸质保函的使用,降低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管理成本,对缓解投标企业资金压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纸质保函仍存在很多漏洞。由于纸质保函仍属于实物保证凭证,没有任何加密手段,在实际业务中存在无法验明真伪的情况,很容易造假,同时也不便于平台方进行管理追踪,招标人索赔的效率不高。该产品从申请、审核、合同签订、保函生成、密文传输等全过程均在线操作,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投标人少跑腿”。

三是规避“围标串标”行为,助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该产品采用成熟先进的身份识别、权限控制、加密防控等技术手段,确保担保公司出具的保函具有唯一性、真实性、保密性,有效防范围标、串标行为发生,实现招投标活动公正高效,有效控制了风险。

【取得成效】

重庆三峡担保集团于2019年底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与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合作,共同建设重庆范围内的电子投标保函交易平台,研发电子投标保函担保产品。工作小组克服疫情期间困难,在集团科技子公司--金宝保公司的技术配合支持下,投入大量资金,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开发建设工作,并于2020年3月中旬实现上线运行,4月2日开出全市首笔保函。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业务已覆盖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开出保函数量近6万笔,累计为企业客户节约保证金占用近300亿元,在改善营商环境、节约企业成本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经验启示】

电子投标保函以“金融+科技”为支撑,为投标人开立电子化保函凭证增强企业信用,助力打通了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拓宽民营经济体参与公共资源交易的融资渠道,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招投标效率,增加中小微企业投标机会,为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规范招投标市场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重庆三峡担保集团将始终牢记金融服务实体的初心,加强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水平,为地方金融经济发展、“十四五”战略大局贡献力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章。

来源:重庆三峡融资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