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辽宁省融资担保行业积极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 发布时间:2025-10-23 17:21:07
  • 来源: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
  • 作者:辽宁省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
  • 阅读量:
“累计再担保业务突破1600亿元,带动就业190万人次,拉动税收60亿元。”辽宁省地方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地方金融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在高效严格的监管护航下,辽宁省融资担保行业交出了一份分量十

辽宁省担保集团工作人员赴辽宁某汽车零部件企业调研融资需求

核心提示

“累计再担保业务突破1600亿元,带动就业190万人次,拉动税收60亿元。”辽宁省地方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地方金融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在高效严格的监管护航下,辽宁省融资担保行业交出了一份分量十足的“振兴答卷”。通过监管与发展并重、规范与创新齐抓,系统性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新模式,为全省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落实“严监管” 保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省地方金融管理局严格规范融资担保机构行为,严密监测融资担保机构运行,坚持守正创新,积极为融资担保机构健康规范发展营造良好监管氛围。一方面,通过持续强化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推动全省融资担保机构结构优化;另一方面,充分落实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等常态化管理举措,强化监管信息系统的打造和运用,通过实施动态非现场云监管和风险有效化解处置,实现全省融资担保机构质量提升。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和有效监管双轮驱动下,扎实推动全省融资担保行业“减量增质”策略,全省再担保体系内机构数量由高峰时期的45家优化调整至38家,再担保业务增幅超过200%,有效提升了体系整体运行效率和风险抵御能力,为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夯实基础。今年以来,全省融资担保业务新增额571亿元,在保余额突破1000亿元。

推行“白名单” 骨干机构作用凸显

2021年,辽宁省发布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白名单,25家机构榜上有名;2024年,白名单机构增至26家,标志着辽宁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已形成服务合力。白名单机构经由严格筛选和综合评估产生,具备资本实力强、风控水平高、服务覆盖面广等特点,成为辽宁省各地区融资担保服务的骨干力量。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共同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积极履行政策性职能,聚焦小微、“三农”和创业创新等领域,持续放大资金引导效应,累计开展再担保业务规模已突破千亿元,支小支农业务规模占比99%以上,有效发挥政府性担保逆周期调节的关键作用,为实体经济注入了更为稳定、可持续的金融活水。

服务“无顾虑” 从业者吃下定心丸

为鼓励融资担保从业人员“敢担、愿担、能担”,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牵头制定《辽宁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尽职免责工作指引(暂行)》,推动建立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尽职免责认定机制。该指引从制度层面明确政策性担保业务责任边界、统一认定标准、规范评议流程,有效激发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的内生动力,营造勇于担当、尽职履责的健康行业生态,从业人员没了后顾之忧,工作更有干劲儿。

引领“促规范” 推进“五大平台”建设

去年以来,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统筹指导省担保集团牵头开展全省再担保体系“五大平台”建设,加快凝聚全省担保体系力量,全面赋能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业务拓展,切实为中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领域和科技企业助力。其中,围绕政策资源赋能平台,推动整合财政、金融、产业政策,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依托制度标准规范平台,建立全流程统一规范,提升行业治理水平;通过产品品牌创新平台,打造“辽财—普惠保”统一品牌,增强服务吸引力;借助业务协同风控平台,构建智能风控体系,筑牢行业安全底座;依托生态共融发展平台,推动政银担企等多方协同,构建开放共赢生态圈。“五大平台”协同发力,将进一步提升全省再担保体系服务能力,为辽宁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担保动能。

从“严监管”到“促规范”,从推行“白名单”到落实尽职免责制度,省地方金融管理局打好制度创新、科技赋能、服务下沉的“组合拳”,持续推动全省融资担保行业积极发挥增信、分险的服务融资作用,把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振兴发展最前沿,为全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金融动能”。

 

来源: 辽宁省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