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速依然万众瞩目。
随着一季度经济增速7.4%答案的揭晓,此前各种预测均尘埃落定,继而转向对最新数据的解读以及未来政策动向的判断。
有人比较悲观,认为这一增速既比去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年初设定的7.5%全年目标。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早已在市场预期之内,实际上,对于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中国而言,当前的经济增速却有着与以往不同的内涵与变化,各方应当以新的视野来看待。
聚焦经济增速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关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变化。
从增速本身来说,7.4%的经济增速,既有傲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资本,也基本达到了年初“7.5%左右”预期目标,依然处于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不久曾说,既然是“左右”,就表明有一个上下幅度,无论经济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在合理区间。从目前看,一季度就业形势不错,7.4%的增速符合区间预期。
而我们更关注的,是正行走在全面深化改革之路上的中国,提交的这份首季“成绩单”,有着不同于以往更加丰富的内涵与变化。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如此表述:如果抛开速度因素,以更宽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事实上中国经济现在正发生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比如,虽然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是城镇化仍在较快推进,每年城镇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虽然工业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是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快,去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第一次超过二产比重;虽然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提升。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这些可喜变化的背后,是一系列令人信服的数据。比如,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再比如,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4.9%,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让我们看到,中国产业结构继续得以优化,经济增长模式正逐渐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过渡。也正因此,当有人对一季度房地产数据“失色”而担忧,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放缓而忧虑时,我们却要说,这不正是主动调控的结果吗,不正是为实现结构调整所要经历的阵痛吗?
期待稳增长举措固然必要,但要注意的,不要再奢望强刺激政策出台。
在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背景下,与一些“唱空中国”论调相伴的,是一些人在期盼甚至呼吁强刺激举措出台。近期有媒体称,“五省市近日公布今年重点项目清单,投资额超过7万亿元”。这一舆论很吸引眼球,也很容易让人以为,新一轮大规模经济刺激即将来临。这实在是一种误读与误导。这个“7万亿元”,实际上是项目总投资额,而非今年要完成的投资,所包含项目也不都是新项目,还有大量续建的老项目。
保持定力,不会为一时波动所困扰,是自去年至今决策层一直坚持的宏观调控态度。在此前博鳌亚洲论坛上,李克强就明确向外界再度传递了这一信号,他说:“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一“定力”背后,是中国经济在不刺激的情况下,依然有强大动力源,包括向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动力、向改善民生要动力。
显然,当以新的视野看待当前中国经济,解读首季7.4%的GDP增速时,人们就不会为一时的数据波动所纠结,反而会穿过认识的“迷雾”,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爬坡过坎、行稳致远的有力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