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南华早报:中国经济“开门红”背后存隐忧
  • 发布时间:2014-02-18 07:40:09
  • 来源: 参考消息网
  • 阅读量:
境外媒体称,马年伊始,在1月进出口意料之外的迅猛增长、温和的通胀率和创纪录的信贷支持下,中国经济似乎取得了开门红。

资料图片:工人在上海外滩一处施工现场忙碌(2013年1月1日摄)。新华社发
参考消息网218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马年伊始,在1月进出口意料之外的迅猛增长、温和的通胀率和创纪录的信贷支持下,中国经济似乎取得了开门红。
但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17日发表文章称,分析人士对这种势头能否继续下去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外部需求疲软、工业产能过剩和拖欠银行贷款可能会阻碍中国经济增长。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未来几个月内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是脆弱的。
朱海斌说:“经济增长放缓主要受政策重点转向结构改革、对地方政府支出实行更严格的规定和信贷持续收紧的影响。”他预计,在季节性调整的基础上,2013年第四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年化季率为8%,低于2013年第三季度9.2%的增长。
朱海斌表示,2014年第一季度这个增长值将放缓到7.2%,第二季度将进一步下跌至6.8%。
文章称,中央政府誓言要确保国内生产总值的稳定增长,同时进一步解放利率和汇率体系,降低私人投资的壁垒。
大多数分析人士称,他们想先看看2月份的经济数据,然后再评估整体经济的健康程度,届时农历新年假期造成的扭曲将会消失。
文章认为,通胀仍然保持温和,1月份同比增长2.5%。这跟去年12月的通胀率持平,也是自2013年6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这应该为北京2014年推出金融和能源价格改革铺平道路。当然,通胀数据也反映出市场对肉类和其他食品的需求减弱。
出口和进口增长均超出预期——同比分别上涨10.6%和10%。但这些数据立即受到经济学家的质疑,理由是台湾地区和韩国的贸易数据较为疲软。
这些数据引发市场的猜测,认为国内企业可能伪造交易,利用外资赌人民币升值,就像它们2013年所做的那样。
但其他经济学家说,热钱流入的证据并不是那么强。他们认为季节性波动是一个因素。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新出口订单和进口指数下跌,这是工业需求疲软的迹象。中国的贸易数据与上述指数有明显差异。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对中国的经济前景持“谨慎”态度,并称通胀数据“加剧了下行风险”。他说,政府应该把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降低到7%,以实现中期内经济的可持续增长。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了7.7%。
刘利刚表示:“假如中国当局把2014年的增长目标保持在7.5%不变,政府将不得不在6月之前推出刺激政策,那有可能推迟必要的结构改革。”
文章还说,2014年1月新增信贷创历史新高。中国人民银行16日在一份声明中说,1月份社会融资总计达2.58万亿元。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32万亿元,为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因为违约风险增加而遭遇严格审查的信托贷款大约是2013年同期的一半。
刘利刚说:“银行仍在发放大量信贷,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中国经济显著放缓的担忧。在政府看来,经济增长仍然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