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智能杨梅大棚点亮夜幕,无人机飞过千亩良田,可移动猪舍带富一方,新质生产力正不断赋能农业产业。
2025年,“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财政金融协同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近日,财政金融协同支农“农担行”主题活动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国家农担公司及全国10家省级农担公司的负责人、地方财政及新农人代表齐聚一堂,探索财政金融协同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共谋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新路径。
精准服务 万亿金融活水浇灌新农沃土
2016年,国家农担公司正式成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应运而生。近十年来,这一体系累计撬动超过1.6万亿元金融活水,覆盖全国99%的县域,服务超461万个农业项目,平均担保费率降至0.44%,平均融资成本低至4.47%,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感显著提升。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人,尤其是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要使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新生代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龙头,离不开通过财政金融协同机制,持续撬动金融资本流向农业领域。在浙江,浙江农担公司在全省推出“浙里担·农创贷”“浙里担·青农贷”等特色产品,为浙农英才、头雁、农创客在内的“新农人”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模式,既缓解了金融机构的风险顾虑,又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轻装上阵。
财政金融多方协同 激活生产要素
农业金融领域市场广阔,单打独斗难以实现政策目标。作为具有“政府+金融”属性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全国农担体系不断释放政策效能,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整合银行、地方政府等多方力量,建立健全“政银担”协同支农机制。
政担合作方面,当前农担体系已和1500多个市县级政府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地方政府、银行、涉农部门等,以建立分支机构、多方合作关系等形式,通过风险分担、召开农担工作推进会议、联合宣介、数据合作等形式,统筹推进农担工作。浙江、河南等省份均打造了“财政引导、金融协同、多方协作”的政银担合作模式。
“90后”汪小山是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一名农创客,回乡决定投身养猪事业时,在融资上遇到了困难。浙江农担通过“浙里担·青农贷”担保产品先后三次提供担保贷款112万元。汪小山将这笔“及时雨”投入于黑猪养殖、销售、创新开发,他发明了移动型猪舍专利,解决村民想养猪没地养的难题。
热热闹闹“生意经”的背后,离不开财金协同的支持。
数字化转型 为支持农业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新质生产力的浪潮正重塑农业生产。
“农担不仅是资金桥梁,更是产业链升级的催化剂。”浙江农担公司兰溪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在数字化手段的推动下,通过构建“大数据预审+AI筛查+人工复核”的模式,农担服务效率较原来提升60%以上,一笔担保项目审批时间由原来5个工作日左右,压缩至1天内;通过精准支持传统设施设备改造,农业企业借助数字化升级迈入智慧农业,实现亩均效益倍增。
从第一代毛竹大棚到如今的第五代山地智能化大棚,“00后”浙江兰溪梅农陶宗汉的成长轨迹极具代表性。初期通过“杨梅贷”获得200万元启动资金,将种植规模从20亩扩展至100亩。如今他的精品果园入选省级示范园,个人获银行纯信用授信500万元,不再需要担保支持,实现“担保毕业”,还带动周边30余户梅农增收20%。
夜幕下,浙江省兰溪市马涧镇下杜村的杨梅大棚里点亮智能补光灯,星光熠熠,灿若星河。精准调控的光谱系统、智能温控设备,让杨梅生长周期缩短30天。这是农担体系助力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缩影。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担体系建设方面,河南、山东、吉林、重庆等省级农担公司积极探索。
河南农担公司打造智能风控管理体系,研发涵盖综合反欺诈、司法诉讼、征信评定、额度定价、语义审查等35个智能风控模型,实现对全量客户准入的差异化大数据风险审查和在保项目动态监控。重庆农担已经完成大数据保后预警模型建设,对风险项目捕获率超90%,累计监测4.82万个项目,预警项目7895个。
国家农担公司高度重视农担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工作,通过研究制定《全国农担数据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及分步骤建设内容》,印发《农担体系核心业务数据标准》,上线全国农担体系数据资源平台,总对总引入司法涉诉数据,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助推业务办理效率及风控精准度显著提升。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学习好、研究好、利用好新质生产力。”国家农担公司负责同志表示,全国农担体系将继续坚守政策性定位,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担高质量发展,为助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