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动融资担保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巡视员 马苏平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融资担保业已成为我省金融体系中新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中小微企业成长、增加政府税收、增加就业、关注弱势群体、扶持“三农”、落实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政策、畅通融资渠道等多方面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稳步发展。
融资担保业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省融资担保机构达到360户,较上年增加50户,资本金1亿元以上达到70户,较上年增加34户,资本金5000万元以上达到198户,较上年增加57户;全省注册资本达到196亿元,担保机构户均注册资本突破5000万元,达到5444万元,较上年增加767万元;新增担保额356.9亿元,同比增长49.6%,其中,为近1.8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249.1亿元;支持“三农”经济担保额87.4亿元;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担保额10.6亿元。
银担合作环境逐步改善。为进一步改善我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在我省委的积极协调下,“政、银、担、企”各方通力合作,着力打造银担企合作平台,努力开创全省银担企合作的新局面。2013年,我省融资担保机构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合作业务额合计为125.8亿元,较上年增加67.7亿元,占到全年新增融资担保业务额的35.8%。另外与农村信用联社的合作业务额也达到了82.7亿元,银担合作环境的逐步改善,将进一步促进我省融资担保业健康持续发展。
国家财税扶持政策得到较好落实。2013年,我省争取到国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补助资金支持项目29个、扶持资金6110万元,比上年净增980万元,在全国的位次由去年第15位上升到今年第10位,在西部12省(区)中居第2位;经积极申报协调,工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我省22家担保机构享受免征营业税政策。
行业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为促进全省融资担保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融资担保业从业人员职业化进程,规范融资担保机构经营行为,我委举办了4期长达一个多月的全省融资担保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培训班,共对来自全省300多家担保机构的690余位高管进行了培训及考试,初步建立了持证上岗制度。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会同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赴平凉、金昌调研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运行情况,开展了融资与信用专题讲座;举办了“兰州中小企业信用培育及融资知识培训班”;完成了20家融资担保机构拟接入人行征信系统初选工作。
再担保业务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不断完善和健全我省融资担保体系,促进融资担保业稳步发展,结合我省融资担保业发展实际,省工信委印发了《关于积极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开展再担保合作业务的通知》,积极引导政策性担保机构按照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依托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再担保业务。
融资担保业监管更加到位。一是为迅速有效处置融资担保业风险事件,制定下发了《甘肃省融资担保业风险事件处置工作指导意见》;二是对全省取得经营许可证的担保机构开展了年审及年检工作,经年度审计和年检,全省共有172户担保机构合格,138户担保机构基本合格,14户不合格担保机构被吊销了经营许可证;三是与农行甘肃省分行、建行甘肃省分行等4家金融机构签订了融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验资监管协议,建立了协议银行验资制度;四是为确保统计数据报送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研究制定了《融资担保机构监管部门担保业务统计工作年度考核办法》,建立了统计工作考核机制;五是开展了加强担保监管规范地方金融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组织各市州工信委对所辖担保公司进行全面检查。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持发展与监管并重,监督与扶持并重,业务扩张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突出政策引领,强化制度建设;调整行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行业影响力;完善协议银行验资制度,有效核实担保机构出资能力;深入推进年审年检工作,提高年审年检工作成效;规范任职资格管理,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完善监管体系;落实国家财税扶持政策,增强担保机构业务能力,着力打造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互为补充、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相互促进的融资担保体系,促进全省融资担保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作出新的贡献。